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校园新闻>>文章内容
架宏微之桥,探摩尔之美
化学组9月10日教研活动
发布时间:2025-09-15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李巧

        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化学教研组于2025年9月10日成功举办了一堂以《物质的量》为主题的校级公开课。本次公开课由蒋青青老师和张慧老师执教,开启了一段从宏观世界深入微观粒子世界的奇妙旅程。

     《物质的量》作为高中化学的核心概念,是连接微观粒子与宏观可测物理量的关键桥梁,因其抽象性而一直是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如何将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变得生动易懂,极大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

WechatIMG121.jpg                课堂伊始,蒋青青老师并未直接抛出“物质的量”的定义,而是由英文单词“number”引入物质的量的含义,即表示数量。老师顺势引导,有了“数量”为何还要有“物质的量”,由“国王分麦子”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物质的量”这一概念。随后,蒋青青老师通过列举生活中“一打铅笔”、“一沓纸”等学生熟悉的集合体概念,有效化解了学生对巨大数字的陌生感,使抽象常数变得直观可感。理论离不开实践。在同学们初步建立概念后,老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层次分明、由浅入深的例题与小组讨论环节。在运用公式 N = n·NA 进行计算的实践中,学生们积极思考,上台板演,不断巩固对“物质的量”及其相关换算关系的理解。老师则进行个性化指导,及时点拨纠偏,课堂气氛活跃而高效。

WechatIMG122.jpg             张慧老师通过一个“如何快速数出票夹”的趣味互动,让学生亲身实践了“化零为整”思想,巧妙地将这种生活智慧迁移到“计算微观粒子数目”的科学方法上,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物质的量”作为“巨大数量粒子集合体”的桥梁作用,实现了概念的软着陆。老师通过类比“一打”、“一沓”等集合单位,引入“阿伏伽德罗常数”作为标准的计量单位。课堂练习环节,学生板演,老师发现问题并更正,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WechatIMG123.jpg        课后,化学教研组组织了深入的评课活动。听课教师们一致认为,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新颖独到,语言精练准确,互动充分有效,成功地将一个抽象难懂的概念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知识,充分体现了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本次公开课活动不仅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堂高质量的化学课,也为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学习平台,对推动我校化学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撰稿:李巧         摄影:杜晓蒙         审核:潘采方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新桥高级中学   苏ICP备10201501号-3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红河路116号   邮编:213002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