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师课堂行为,推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加强校际合作交流,我校于2024年12月3日,携手省常中、龙城高中等学校优秀老师来我校开展以“聚焦‘尚美’课堂、构建高效学习模式”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共有3个环节,第一环节是由三位老师开展的公开课。第一节课是由龙城高级中学冯洁老师开展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冯老师以解决山脚铺设水管的问题为情境,引入课题。回顾初中学习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引导学生将角建立在直角坐标系中,并用终边上的点的坐标表示三角函数值,提出三角函数值是否会随点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问题,引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冯老师由形及数,让学生从单位圆中计算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并找出三角函数值在各个象限内的函数。课堂内容详细,学生互动积极性高,课堂收获颇多。
和冯老师同时进行的是我校殷洁老师的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为课题的课堂。殷老师通过几个小题激活学生思维,带动一轮复习知识点复习,引入课堂研究主题。课堂的教学内容模块化处理,由易到难,由点到面,通过近几年的高考和模考题,重点解决了直线与圆中的各类动态问题。引导学生从圆的几何属性优化解题思路,以圆的几何性质为内核,剖析以隐圆和隐直线为背景的一类高考热点问题,和学生一起分析题眼,渗透直线与圆的动态问题既要数形结合直观感知,也要学会理性分析,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殷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语言非常具有亲和力,教学技术娴熟,能耐心倾听学生的各种想法并适时点拨,利用课堂的即时生成资源,帮助学生架构知识网络,形成解决直线和圆动态问题的有效方法,课堂教学效果出色,获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第三节课是由江苏省常州中学蒋亚红老师同样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开展的同题异构课堂。蒋老师利用热身题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知识点做了简单复习,并由定点、定圆引申出动点定圆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归纳出四边形面积最小值、弦长最小值以及向量数量积最小值的根本问题,是找出直线与圆的最小距离相关的问题,利用形观察,数计算解决问题。找到几个问题的关键变量。进一步深化直线与圆相交涉及的范围问题,利用图像找到范围的上下限,并从代数计算的角度算出具体范围。由点及面,由静到动,由特殊到一般,深刻反映了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最后利用探究内容,引发学生思考课堂上的内容可以继续研究数学上的什么问题,提高学生积极性。
第二个环节是评课环节,首先由三位公开课的老师讲述课堂的设计思路,再分别请来参加活动的西夏墅高级中学、洛阳高级中学等学校老师一一对课堂做点评。各位老师对几堂公开课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尤其是从自身角度出发,面对高三学生,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为课题,同题异构课堂会选择什么样的知识点,要怎么设计整节课的内容,才能让学生感到有趣,不乏味并学习到内容。
最后一个环节,邀请了江苏省常州中学吴莉娜老师结合同题异构的两节课堂内容,分享怎么上好一节课。高三的课堂重在复习,巩固基础,思考课堂的内容是否全面,要了解学情,才能方便备课强化学生薄弱的地方,对学生要注重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基础技能。课堂内容要,有显性或隐性思维导图,要按照主线发展,能让学生知道本节课学到什么,老师要讲什么。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从出题者的角度,让学生想命题者所想,拓展思维,提高课堂的开放性。培养学生总结和反思的能力,从学习的内容回头总结解决相应的问题,需要什么条件。培养学生破题和感知题目的能力,找到题目的关键点,建模并解模,利用圆与直线位置的变化,让学生由动找静。
吴老师提出,“教由学定,学由思定”,平时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发言,突破思维,不固化思维,课堂氛围才会更活跃,课堂内容才会更丰富,课堂效果才会更显著。
本次活动不仅为新老教师提供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更是对“尚美”课堂理念的深度践行与探索。通过校际间的合作共享,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从教学与学情分析到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我们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迈进坚实一步。
撰稿:张 芮
照片:章建明 张 芮
审核:潘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