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 >>特色专题>>雏凤清声>>文章内容
读懂千年金钩银画样
高三(11)朱妍钰
发布时间:2024-03-0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张阳阳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时光容易把人抛,我已记不得这是第几载春秋,但我窥见了弦窗外柳树抽了新枝,正是春意浓时。来往的人群或从我面前经过,或在我面前驻足。

有人观摩着我的一笔一画,轻声念着我身上的诗。我听见他说:“水在上河春……

水在上河春。

于是刹那间回忆如潮,旧事翻腾,涌上心头。洒下床前明月光,上下千年一梦长。千载光阴,不过弹指。再忆起时,仿若前尘旧梦。

北宋,那是我诞生的朝代。我有幸见过它的繁荣昌盛,也见过它塌了高楼,狼烟四起。

曾记得,有雕梁画栋,高门朱墙,繁华团锦。街坊行人如潮,商行贾坐。白日里孩童嬉闹,声脆如铃;入夜也不见寂静,万家灯火在纵横的街道上绵延起星河长明。

许是这般繁华盛景迷了君王眼,忽略了朱墙之下还有风声萧瑟。重文抑武,三冗两积。这是宋朝革不去的弊病。金人的铁蹄踏破国门直指汴京,二帝被掳北去,靖康之耻拉下了北宋舞台的帷幕。直至应天府高宗再立,长江天险下的偏安一隅成了南宋伊始。

然,故国虽去,信念不朽。君王满足于偏安杭州,却仍有无数能人志士不改拳拳爱国心。

赤子其人,寸心如丹。

曾望青年将军一腔热血向天舞长缨,于金人铁骑下生擒叛贼回归南宋朝廷。有诗人写他“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何等意气风发!

曾闻蒙古铁蹄临城下,信国公宁死不屈从容殉国,纵黄泉路长无所惧。我于风中听见他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何等君子气节!

也曾见那弥留之际挣扎着不肯放下一生夙愿的老者望着儿孙,口中喃喃“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又如何不令人心酸悲愤?

不知天地间空冢几座,不知天涯外忠魂几缕。

国家,国家。先有国,才有家。我或许参不透那心系家国却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士与诗人心中的无奈与失望,但我何其有幸见得这忧天下而尽己力的风骨。诚然,力挽狂澜挽不回宋朝的覆灭,历史的长河翻起巨浪淹没旧朝,但淹不去的是,流淌于血脉中的爱国信念。

宋之后,还有元明清。

我流离四方,于颠沛中看蒙古骑兵四方征伐筑就起绵延不尽的广阔疆域;见明末崇祯皇帝心有余而力不足,终还是江山倾颓;我经历康乾盛世,见过天朝上国的繁盛,同样也见过清朝的由盛转衰。

时间滚滚起尘埃,直至那一年,我清晰地记得,1840年。从那一年,这片大陆漫起了不知何时是头的硝烟。洋人的枪炮无情轰开了腐朽封闭近一个世纪的大清国门,轰碎了清廷天朝上国的美梦;一纸《南京条约》压下了清政府骄傲的头颅。

家国将倾,风雨如晦。政治腐败,民众麻木。昔日的盛极一时就如同一场大梦,醒来只有血淋淋的现实。

幸而天不绝华夏,无数能人志士伸出手,托起了千疮百孔的国家。历史不会埋没爱国的信念,不同阶层艰难探索国家的出路。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再到辛亥革命,迷蒙的思想逐渐明朗,一双双手以血肉之躯推着国家沉重的躯体向前。经历过曲折,经历过失败。当马克思主义的光芒照亮这片土地,当中国共产党于万万人中崛起,当东方的蓝天扬起鲜艳的中国红,盛世的图景,终于又一次铺展开。

这一次,盛世既成,便不会再被淹没。

我是《清明上河图》,我是北宋的古画,却又不仅仅是一幅画。故宫里陈列着许多如我这般的古画、古籍、器物……我们身上镌刻着历史的痕迹,我们走过千载春秋,我们见证过这片大陆的起落兴衰,我们见证过忧国忧民忧天下的有识之士于乱世举苍穹的凌云壮志……

回看征程千山远,翘首前望万木春。今朝盛世,何其壮哉,何其不易。

当你走进故宫,看见我,看见和我一样的文物时,是否会透过我们回溯历史的长河,遥想民族的起落兴衰?

君可曾读懂千年金钩银画样?

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

我们是历史无声的叙述者,承载上下五千年光阴,见过山河寥落,惟愿家国永安。

愿,家国永安。

(指导老师:洪燕)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新桥高级中学   苏ICP备10201501号-3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红河路116号   邮编:213002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