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拂来,梅颤枝头。相约春天里,我们迎风致远。
为引导教师学习理解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理念,进一步明确二轮复习方向,准确把握2023年高考命题改革趋势,精准靶向,切实提高复习的有效性、针对性,2023年3月3-4日,我校组织高三级部九大学科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团队,赴南京参加了“省新教材改革背景下2023届高三备考冲刺复习暨高考备考经验交流研讨会”。
本次培训主要采用专家引领、交流分享、问难答疑等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会议邀请山东省实验中学、南通市中学、常州市中学、苏州市中学等教学一线名师分各学科进行专题讲座。以《中国考试评价体系》为指针,以《高中课程标准》为指导,把脉高考命题趋势,以高中新教材为基础,深入研究课标。课标是高中教学的“纲”,更是高考备考的“风向标”。结合高考新形势,专家分析研究了2023年新教材、新高考新信息,分享了备考教师所关注的最新动态;定位解读了高考模考题型结构与特点,对考查方向和命题变化进行解析,指导教考衔接。以新高考试题为参照,建议备考教师要明确高考试题考察的方向和学科素养,精炼创新考试题型。特别是对高考命题的来源和思路,进行了突破策略指导。同时,分析了各学科教学复习中存在的误区,提供了合理化的建议:指导如何明确复习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复习课的设计思路,帮助学生进入“有能力、无模式”的能力要求。
语文:守正创新,回归本质。面对语文应试的四大挑战,要坚持“小步走、不停步”,注重基础知识尤其是语言文字知识、文学审美知识、中外文化常识,注重基础学科知识体系的养成。对标评价体系,回归学科本质;系统科学规划,优化整体设计;梳理典型题型,归纳解题规律;科学规范训练,问题情境载体。二轮复习在一轮必备知识构建基础上,要反套路、反死记硬背;需要注意增强和教材的关联度,引导教学重视教材、用好教材,将功夫下在课堂内,提升课堂质量效率;重在关键能力的突破,强化真题训练和盲点突破。
数学:重视情境,明晰思路。教师要研究高考试题的情境,今年的高考数学将提高情境的复杂性,教师要将本质相同的题在不同的背景中呈现,从而提高学生透过复杂现象找出数学本质的能力。要重视学生“四基”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路探究,与其不清不楚讲十道题,不如明明白白讲三道题;让解题思路来得自然些是教师不懈的追求,让学生尽可能喜欢数学,是中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英语:整体规划,提质增效。融合我国传统文化,词汇量要求更大。命题呈现出“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的题型特征。二轮复习需要以“三线”(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情境载体串联线)为框架。三新背景下的二轮复习要讲究整体规划;整合优化和二次开发。坚持大观念引领下的英语学习活动关,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以活动为途径,注重单元的整体设计。坚决杜绝知识传授的碎片化、表层化和标签化。
物理:明确导向,把握重点。命题导向体现:首先,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高考以情境作为载体,更加注重考察学生从真实情境中构物理模型的能力,问题情境的设计力求打破传统教学所形成的“固化认识”,更加贴切实际的科研环境,从而更具有应用性和创新性。其次,从“知识”向“素养”转变,高考试题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和创新能力,考查学生能否突破“程序性知识”、正确运用“策略性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素养。
备考要摒弃“浅层和机械学习”,要积极引导学生从真实情境中建构物理模型,努力为学生创设体验式、探究式、质疑式情境活动和科学探究情境问题,启发学生将探究结果回归到真实情境中进行解析和应用,促进学生认知结构优化和重构,综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科素养水平。
化学:注重能力,精准把控。根据专家针对二轮复习中的精准备考策略的解读,化学学科注重学习能力、探究能力、认知结构化水平的考查。在二轮复习中重基础、强能力,把握学科的核心素养,研究近几年新高考试题,指导学生突破解题过程中的各类障碍,有效提高训练的精准度。
生物:关注教材,搭建支架。高考试卷主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以情境作为载体,由考查知识转为考查能力,更注重综合性,应用性和研究性,用科学方法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2021年和2022年的江苏高考生物试卷,考试时间比较紧,单选题题干较为简洁,没有设置太复杂的情境,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多选和填空中情境分布较多,对学生素养的考查更全面。二轮复习建议多关注新教材,特别是与旧教材有区别的地方,带领学生回顾课本。教学时给学生搭建支架,注重培养学生列表、画图、快速建构模型的能力,培养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
政治:培养逻辑,强化训练。新高考侧重对知识到素养转变的考查、做题到做人的跨越、学科逻辑到问题逻辑能力的培养。二轮复习要注重选题,加强思维训练,教师要从知识结构角度使用教材,把握基本脉络。知识整理和思维训练是复习中的两个重要环节,要合理匹配在备考后期试题的训练价值、方法提高;要扭转知识逻辑起始的思维习惯和答题方式:引导学生就事论事,确定问题逻辑,反复矫正错题,强化训练。
历史:凝练必备知识,提升关键能力。在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新教学的背景下,最后的冲刺阶段,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数?选择题难度系数保持在0.7左右,考查内容以必修为主,选择性必修为辅;非选择题难度系数保持在0.35左右难度较大,教学中务必重视传统主干知识,注意教材中辅助性栏目的教学,如“学思之窗”、“学习聚焦”等。开放性试题大概率是1题+半题,要注重历史写作的学法指导。
备考时,必备知识的复习用模块整合的方式进行,关键能力的提升应借助典型试题。一节“好”的历史复习课要有准确的价值定位、要有浓厚的学科味道和实用的学法指导,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地理:精选习题,强化能力。在新高考形势下,教师要优选复习题,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知识呈现避免过细过碎;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情境,培养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与所学知识建立起正确、合理联系;设计多元化学习任务,重视学生准确表达,重视学生阅读、理解、概括、推理、表达等方面的学习能力。二轮复习要善于发现学生在读图能力、文本阅读理解与表达、复杂情境适应能力、区域地理知识等方面的增长点,因材施教、科学施教,提高训练精准度。
研讨会内容丰富,在新高考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推进、质量效益提升举措、教学研究落地做法等方面的研究共享,使老师们对高三二轮复习模式和任务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为进一步优化备考策略打下了基础。
摄影:各参训教师 撰稿:李彩英、各参训教师 审核: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