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校园新闻>>文章内容
新人展风采,团队促发展
发布时间:2021-11-16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张阳阳

刚刚加入生物组的蒋秋改老师在高一(9)班给大家带来一堂以科学史为主线,通过小组合作构建模型,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和社会价值观的新授课,生物教研组全体老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IMG_001.jpg

蒋老师创设“新冠疫情发生,市民进行核酸检测”作为本节课的学习情境和课前导入,引出“什么是核酸?为什么通过核酸检测就能判断是否感染新冠?”从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蒋老师先通过PPT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然后提问学生回答核酸的种类。紧接着蒋老师将实验结果和实验原理相结合让学生自己总结核酸的分布,从而锻炼学生的总结问题的能力。

紧接着蒋老师通过让学生阅读科学史资料1总结核酸的概念;阅读科学史资料2总结核酸的元素组成,并通过联想记忆法尝试记忆五种碱基;阅读科学史资料3抛出核酸中的五碳糖是有区别的,并证明了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阅读科学史资料4得出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层层递进,将核酸的种类、分布、元素组成、含氮碱基的种类以及核苷酸的种类讲清楚。接下来就是学生活动环节,通过构建单个核苷酸和核苷酸链训练学生的合作能力,并强化前面所讲的知识点。

学生通过构建模型、检查模型、修正模型、再次构建模型的过程,完成核苷酸链模型的构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通过自己构建模型,对核酸的种类、五碳糖的种类、含氮碱基的种类以及核苷酸的种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最后蒋老师通过资料5回归到新冠疫情情境当中,让学生总结核酸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IMG.jpg

课后研讨过程中,蒋老师先谈一谈自己的备课思路以及课后的感受,接下来,各备课组结合本节课的授课情况、学生参与情况等进行了评价。本节课情境贴合学生生活,逻辑关系严谨,学生活动相对充分,蒋老师基本素养很好、声音干脆洪亮,学案设计有梯度、教学设计有层次,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撰稿:蒋秋改    摄影:高燕萍    审核:潘采方)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新桥高级中学   苏ICP备10201501号-2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红河路116号   邮编:213002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