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是一次灵魂的唤醒,是一场诗意的修行。为深入开展课堂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升语文教育教学质量,12月21日下午,我校陈佳明老师和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的姚冬青老师以《高考诗歌复习之鉴赏人物形象》为同一课题,为参加活动的教师们呈现了两节风格迥异、引人入胜的高三语文课堂。
陈佳明老师侧重于答题步骤与技巧的归纳整合,也就是如何答好题。陈老师首先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梳理出“抒情主人公形象”和“客体人物形象”两个关键概念,给学生在接下来的鉴赏分析中提供了有力的抓手。接着结合学案上的诗歌案例,将课堂交给学生,并循循善诱地指导学生从诗题、注释、诗句、字词等方位进行探究,并总结答题步骤和技巧,对照答案解析做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整个课堂注重知识积累,焦点突出、步骤合理、逻辑清晰,在不断地深入研读和对比分析中,启发诱导学生,充分给予学生思考和发挥的空间,有效彰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姚冬青老师以《念奴娇 赤壁怀古》为课堂导入,妙趣横生,瞬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奠定了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与基调,同时,导入的内容直接串联至课堂的后半部分,精巧且自然,令人赞叹。在诗歌案例的选用上,姚老师也是别具匠心,以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和杜甫的《发潭州》为重点鉴赏分析对象,从一人到多人,再从多人归于一人,最终归结到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情感上,收放自如,抓大放小,注重知识的回顾整合与生成。学案中其他诗歌的选择更是契合主体性目标,层层递进,逐渐深入。同时,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上,也是充分关注到学生的个体特征与思维发展,内容上关联到学生已有知识,有利于知识的回顾与迁移,让学生有思路可循,有话可说,在不断的对话引导中进入深层解读,并在深层解读中投入自身的情绪,带动学生的情绪,与抒情主人公产生共情。最终让学生自己将课堂收束回来,进行自主归纳与整合。整体来看,姚老师将读懂诗歌作为课堂重点,并辅之以朗诵、情境性设问和资料补充,让读懂诗歌不再是学生的“老大难”问题,反而充满了趣味性和情感性,读着读着就懂了。
课后,由语文教研组长李新敏老师主持评课活动,李坚副校长、姚冬青老师、郑继军老师、肖艳老师等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撰稿:胡骄利 摄影:李彩英 审核:潘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