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的豪气,吹不散色彩斑斓的秋韵,自然也挡不住地理人的热情。为增进学校之间的教研交流,优化课堂教学,备战新高考,常州市地理教研员顾松明老师组织市区的高三地理老师于10月28日在我校开展高三地理有效备考研讨活动。
北郊高中钱志栋老师和我校刘晓萍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两节精彩的公开课。刘老师上的课题是《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判读》,采用微专题的形式进行教学,选择的内容切口小,难度大,先通过经纬网地球仪和篮球自制的地球仪演示等太阳高度线的产生原因,让学生理解立体到平面的图形转换,培养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再通过直射赤道、直射北回归线、直射20°N三种情况的讲解和分析,带着学生逐步深入,得出规律并进行应用,符合学生的思维认知发展规律,教学效果较好。钱老师的研究课《从鸭绿江口到北仑河口》则是选取《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的最新素材,选取海岸、海边生活、海港、湾区四大视角来串联教学,对教学资源进行重组,从景观欣赏到举一反三再到典例赏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尤其注重方法指导,让学生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发展能力。
黄建华老师对两位老师的教学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强调新教师要多学习、多钻研、勤刻苦、多反思,才能快速成长。她认为,刘老师在教学设计上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一步步突破重难点,能较好地自制并运用直观教具,有助于学生空间思维的培养;能够通过标点、画线等方式丰富学生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在课堂上不断地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循循善诱,并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体现出教师的基本功和专业素养。借用叶澜教授一堂好课的标准,这是一堂扎实的课、丰实的课、充实的课、平实的课、真实的课,还可以进一步完善。而钱老师的课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地理的3个核心素养,丰富的图片、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尤其在学案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能用优美的语言体现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黄建华老师指出,钱老师的课是一堂美课:(1)语言美、形象美、板书美;(2)用图片和视频揭示地理之美;(3)激发学生课堂学习氛围,体现和谐课堂之美;(4)新颖的创新的教学设计,用不同的视角展现地理知识,体现教学艺术之美;(5)创设情境,让学生探究问题并解释问题,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就之美。钱老师的整堂课完美地诠释了“尚美课堂”的内涵。
最后,顾松明老师结合学情、校情和考情,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高三地理备考阶段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给予一些建议:从宏观上看,要为用而研,做好新高考背景下的备考策略,立足国家课程校本化建设,构建选择性的课堂体系和深度教研机制,打造新高考背景下的“大教研”格局;从微观上看,要抓住主干,回归教材,查缺补漏,规范审题和答题过程,熟练解题方法和技巧。
探索中前进,总会面临艰难险阻,相信经过一次次的努力,一次次探讨,一次次研究,一次次的课堂教学改进,我们会越来越好。
(撰稿:庞慧 摄影:庞慧 审核:潘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