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有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阅历。5月2日,我校22名教师在校长助理丁函松的带领下,奔赴山东对杜郎口中学进行了为期2天的参观学习。杜郎口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争先恐后的表现、主宰课堂的意识、自主学习的热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句振聋发聩的名言,是叶澜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的呐喊。我们终于在杜郎口中学看到了洋溢着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
“举手积极、声音洪亮;讨论热烈,辩论激烈;争问抢答,欢呼跳跃;多种角度,创新实践;笑逐颜开,热闹非凡”。确实已经不只是在每一间教室的醒目位置悬挂学生课堂表现要求,而是活生生的课堂情景。
杜郎口中学每一间教室的前、后及靠走廊一侧的三面都有黑板,学生桌椅也不是纵横摆放而是摆成6个方阵,每个方阵也就是每一个学习小组的学生分两排相对而坐。其间学生的讲解,不同意见的交锋,欢快的歌声,热烈的掌声此起彼伏,学生或站或坐或走动。
“活”的效果已经得到了学习成绩和综合考评的检验,而最大的优点,参观者众口一词,就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的确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那既然学生主动了,老师是不是工作量减少了呢。当然不是,教师越俎代庖的活动大大减少了,但教师更忙了,更累了。我们在办公室走廊上看到很多教师的教学反思,拓展记录,业务论坛稿,论文汇集,写给同学或者鼓励青年老师的公开信件。更让我们称奇的是电子屏幕上不断出现对某些老师的课堂或者备课上的缺点的点评,这种教师管理上的“毫不留情”让我们深叹精彩背后的不易。
在回来的路上,我们围绕杜郎口模式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是我们议论的焦点。同时,短短的杜郎口之行让我们也产生了很多疑惑:比如课堂上老师是否可以基本不起作用,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是否缺乏深度,课堂是否单单用表演展示就能提高思维能力,课堂除了追求表面的热闹外是否还要静心阅读和思考?当然我们没能看到预习课和反馈课,没能更深入挖掘表象背后的文化积淀,这也是一个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