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新区实验中学观摩学习活动
今天上午,我们到新区实验初中飞龙校区参加了常州市地理教研员朱志刚老师组织的全市地理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时金婷老师以“直观教具与数字化设备共同促进地理学习”为研究主题,开设了七年级的公开课《大洲和大洋》。她把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划分为三块:观察地球仪、涂画地球仪、玩转地球仪。教学过程中,她注重对学生的科学史教育,针对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还不发达的现状,善于创设不同的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层次和开放性不断提升,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通过指图、上台表达、相互讨论合作、小组比赛、做游戏、在可擦写地球仪上画大洲边界等多元化的学生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本节的主要知识点,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此外,她利用数字化设备及时展示并反馈学生的活动成果,注重对学生的评价。
朱志刚老师对她的课给予了高度肯定,并进行了专业点评和引领。他认为,可擦写地球仪在地理教学中的使用范围较广,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但它的使用价值还可以充分挖掘。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做中学、学中用,促进了学生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他还强调各学段地理老师要加强交流沟通,做好衔接工作。
第二部分:新区实验中学飞龙校区的徐峰老师做了《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的讲座。徐老师阐述了地理实践力的概念,结合自身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实践深入浅出地从地理观察、地理测量、地理数据分析、地理学具制作、地理实验设计五个方面分别谈了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具体内容和培养方法,为我们教学中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提供了方向。
活动结束后,朱老师和我们一起交流和探讨。他指出,课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教学手段的改进,学生活动的多样化,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通过一节课就能达成的,需要经过一阶段的训练才能体现出来。所以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一线老师要对核心素养深入研究,对于过去一些好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也可以继续沿用。他要求我们加强多与初中地理老师交流,了解不同学段的地理教学状况,学生的地理学习状况,分享各自遇到的问题,共同商讨对策,不仅可以实现有效衔接,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形成一个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从而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使其具备一个中国公民所应该具备的现代地理素质。
在新课程改革推行中,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地理教师应对地理核心素养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对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实践探索,让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习得核心素养的契机,实现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