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春秋
发布时间:2021-04-1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仇亚芳

t011146d85da57e7f8e.jpg

  《海边春秋》叙述了从北京名校毕业回闽的文学博士刘书雷,工作不久就被派往岚岛挂职历练的故事。作品围绕蓝波国际项目与蓝港村整体搬迁的矛盾和破解展开叙事,在 “一带一路”背景中深入海岛村民生活,体现了新时代现实及人物成长的斑斓画卷。

  创作背景

  陈毅达曾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一批扶样书(共3张)贫工作队员包村一年,当年的农村生活令他无以忘怀。此后十多年,他又遇上破解 “三农 ”问题热潮,接触了大量与下派村支书和农村科技特派员有关的事等。陈毅达一直想写农村题材的作品。2015年春末,陈毅达在工作期间,被一个海边村庄震撼,传统农村的悄然巨变让他无法抑制内心的感动和冲动。该村庄具有花园般的村容,由 30多个大学毕业生返村共建,具有场地车、咖啡屋、台湾小老板、返乡创业青年等新潮元素。直到2017年下半年,他看到一批“援岚”年轻学子写下的工作体验、人生感悟之后,终于找到了《海边春秋》的创作出口。

  作品评价

  文学评论家贺绍俊:“在反映现实题材的小说中经常能够读到作家描写拆迁中发生的故事。陈毅达的《海边春秋》同样写到了拆迁问题,也同样强调了人民的立场,但作者对人民性的理解更为全面与完整。在作者看来,人民性既包括要‘尊重村民的意愿’,更包括改革开放的根本目标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吴子林:《海边春秋》是“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二重奏”。

  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小说给人以感染的主要是它所塑造的人物,尤其是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总有一种力量能让你动容。这些人都是有情义的,大至对国家、家乡,小到对长辈、亲人,作者能够捕捉到他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不突兀,不夸张,把他们放置在每个人的成长背景中,细微中见真情。”

  版本信息

  首发于《人民文学》2018年7期,是《人民文学》在“新时代纪事”栏目刊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2019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海峡文艺出版社共同出版。出版的单行本,作者对部分情节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增加了十多万字。

  作者简介

  陈毅达,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 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诗歌、报告文学、电视剧本等文艺作品共计百万字,先后出版长篇报告文学《再造一个辉煌》《抗击与跨越》、中篇小说集《发现》等。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新桥高级中学   苏ICP备10201501号-3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红河路116号   邮编:213002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